伊莉討論區

標題: [文學小說][閣樓裡的佛][大塚茱麗] [打印本頁]

作者: 阿禮    時間: 2019-7-11 11:36 PM     標題: [文學小說][閣樓裡的佛][大塚茱麗]

[attach]127951187[/attach]
【書本類型】:文學小說
【書名】:閣樓裡的佛
【作者】:大塚茱麗
【內容】:一百年前,一群日本女子遠渡重洋嫁到美國成為「相片新娘」
           她們懷抱夢想,卻淪為底層工人;她們渴望落地生根,卻在二次大戰流離失所......

「在船上,除了幾個,我們都還沒開過苞。我們黑長髮扁平足個子矮小。我們有些才十四歲,都還沒長大呢。
我們有些打從城市來,身上穿著城裡的時髦衣裳;但我們大多來自鄉下,一身穿了多年的舊和服。

我們不時納悶,在這異鄉,我們會成了什麼樣子?我們會被嘲笑嗎?會被吐口水嗎?還是,更糟,不被當人看?
不過就算我們再不甘願到美國嫁給陌生人還是強過待在小村子老死當農婦。」


十九世紀末期,美國農場因為缺工,從日本引進男性移工。由於法令禁止他們與白人結婚,到了適婚年齡,他們便透過媒人或親友與母國女子交換相片來挑選結婚對象,形成了相片婚姻;而這群透過相片,從日本嫁到美國的女子,就被稱為「相片新娘」。

她們懷抱夢想前往美國,以為從此就可以過好日子,住洋房、開洋車。抵達後才發現丈夫寄的是別人的相片,相片背後的洋房與洋車根本不是她們丈夫所有。

在美國,她們淪為農場工人、傭人與妓女,專做白人不屑幹的工作。她們的白人老闆對她們予取予求,要她們像奴隸一樣工作,要她們陪他們上床。她們丈夫從不分擔家務,不管她們有多累,丈夫還是在旁看報紙、翹二郎腿。
她們的小孩在學校被同學嘲笑,長大後不恥於她們的日本口音與日本文化。她們有人撐不下去,死在異鄉;有人存活下來,有了自己的商店。

然而二次世界大戰日軍偷襲珍珠港,恐日陰影瀰漫美國。她們的丈夫被捉走,她們的商店被查封。她們不敢說日語,不敢對人鞠躬,不敢像個日本人。她們遭受集體監禁,默默消失,最後被徹底遺忘……

【讀後感想】:
本書既非小說,也非報導式文學,更非自傳,或許可以稱為「抒情體的歷史雜記」。
書中探討的主角們是從日本遠渡重洋嫁到美國的日本新娘,她們僅憑著一張丈夫的照片和仲介的口頭說明,就不顧一切到太平洋彼岸嫁給從未謀面的丈夫,所以這些新娘又稱為「照片新娘」,同樣的,在美國的日裔男人也只憑照片就娶了遠從日本而來的女人,有點像部分台灣男人娶越南新娘一樣。
為什麼她們要嫁?或為什麼這些在美國打工的日本男人要娶?自然有其歷史背景。

大家都知道美國本來就是個移民社會,先移民的白種歐洲人基於種種理由必須雇用亞洲勞工,一開始在十九世紀中葉他們大量的引進華人,但因為種族歧視加上勞雇糾紛不斷,一八八二年美國國會通過排華法案,嚴格限制華人移入美國,但不論是農場還是工廠,亦或是富有家庭的家務勞動,總是不斷地有新的勞動需求產生,華人被禁止移入之後,日本勞工迅速填補了這個勞動缺口,一八八二年排華法案通過後,尤其是一八八五年開始,數以千計的日本青年(絕大部分是男性) ,有的直接由日本、有些輾轉經過夏威夷來到美國西海岸地區。到了一八九○年代,日本人移居美國西部進入一個高峰期。根據美國人口普查記錄當時美國本土日本移民人口到了一九○○年,人數暴增為兩萬五千人,十九世紀末葉移入美國本土的日本人,多數從事鐵路修築、採礦、農場與工廠作業員等工作。

這兩萬多名日本勞工絕大多數是男性,久而久之自然有婚姻的需求,加上日本本土男性大量移民到中國滿洲,造成日本本土試婚男女的比重嚴重失調,女多於難的狀況下,於是在日本的一些窮鄉僻野地區(如四國九州與東北)的女人,基於生計、基於幫助家庭或只是純粹想要結婚的理由,不顧一切只憑仲介的照片就嫁到美國,而在美國的日本移民男性勞工,也只能藉由這種照片新娘的管道才能娶到老婆。

本書另一個故事背景是1942年珍珠港事件發生,美國與日本正式宣戰,於是美國政府基於國家安全理由囚禁了約11萬居住在美國太平洋沿岸的日裔美國人。幾乎所有住在美國西海岸的日裔美國人都遭到無情的移轉與囚禁。他們在指定期限內必須到指定地點報到,報到後便被扣留安置在集中營,每個成人只能攜帶150磅重的行李進入囚禁營,每個孩子可以攜帶75磅重的東西。每個日裔美國人都只有一個號碼,他們不再有名字,而只有一個號碼。而他們辛辛苦苦幾十年所攢下的財產包括房屋、資產、珠寶、家具與現金都被無情的沒收或遭其他人竊取。

讀者也可以從山崎豐子的作品《兩個祖國》中讀到更詳細的故事。除了這兩段歷史以外,本書也探討日本第一代移民的婚姻(照片新娘)、第二代的文化衝突等等,若對歷史有興趣的讀者,本書的確是本不錯的書籍。

然而,本書的撰寫方式屬於抒情散文體,而且用複數的第一人稱(我們)或複數的第三人稱(他們)來書寫,沒有特定的主角,而是一大堆主角,和一般小說的敘述方式南轅北轍,讀不習慣的人還真的不太適應,故事沒有什麼主要焦點,只是用抒情接近吟唱詩的文體呢喃出那個大時代的種種事實。

至於什麼是「閣樓裡的佛」?是因為那些相片新娘當中許多人會從故鄉帶尊佛像到日本,佛像往往成為與故鄉之間的唯一聯繫,當然在文化衝擊下,久而久之這些佛像只能擺在閣樓或櫥櫃中束之高閣,意味著故鄉的聯繫在異鄉的困苦現實和第二代的文化不認同下,越來越淡薄的象徵。

作者參酌大量歷史資料及田野訪談,揉合詩化的文學手法,以「我們」的集體口吻,混合種族、階級、性別、世代等多重線索,細緻描繪這群女子的生命歷程。從她們渡船時的滿心期待寫起,描述抵達美國後的幻滅,在陌生國度的勞動生根、養兒育女,以及兒女對日本文化的背離;等到二次大戰爆發,美日之間的緊張關係,使她們個個被懷疑是日本派來的間諜,最後被迫集體隔離而流離失所。

本書以如詩的吟哦語言,歷史學家的嚴謹,以及紀錄片的紀實精神,寫下這段被遺忘的日裔美籍移民史,不僅呈現底層勞工的生活,也寫出跨時代移民與移工的共同命運。這不只是她們的故事,類似的遷移之歌,仍在不同的歷史時空反覆吟唱。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a21.eyny.com/) Powered by Discuz!